谭志勇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学和视觉科学系
晶状体随年龄增长而增厚,这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重要致病机制之一。目前在香港,我们完成了一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是关于药物控制失效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无晶状体眼的病例。提到透明晶状体摘除,有一点必须强调,尽管晶状体透明,但可能大部分都已经存在病理改变,如异常增厚,这也是患者前房较浅,滤过通道较窄,对青光眼易感的原因。这项研究证实了摘除透明晶状体不仅可以使眼压明显下降,并且可以减少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的药量。
尽管施行小梁切除术的一组在眼压控制上有优势,但是大部分患者在术后的2年内晶状体会混浊,最终需要摘除晶状体。对于这类患者,我的总体印象是,摘除透明晶状体或小梁切除两种术式都可能奏效,其选择依赖于患者和术者共同决定。对于那些期待眼压有大幅降低或者由于药物过敏、依从性差而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小梁切除术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不需要将眼压降得太多,不能承受并发症等风险的患者,尤其是疾病早期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摘除透明晶状体。
我们提倡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施行白内障手术。对于急性患者,摘除晶状体时间越早,前房角关闭的进展及疾病转为慢性过程的风险就越小。但是在急性期时手术做得越早,并发症的风险越高,这是因为眼球处于炎症期,瞳孔极小,眼球高度充血,患者此时对疼痛比较敏感。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曾对一例患者在急性期发作后的1周实施晶状体摘除术。目前,我们倾向于把摘除晶状体的时间推迟到急性期后1个月左右,因为那时大部分炎症已消退,手术能够更安全地进行。
以上观点源自《国际眼科时讯》原创访谈
订阅
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白癜风能治好嘛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