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慢性HBV感染是指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如果肝功能正常,称为慢性HBV携带;如果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则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每6~12个月需复查肝功能和其他必要检查。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即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可判断有无感染或有无免疫力,其临床诊断的意义见下图。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抗-HBe:乙型肝炎e抗体;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V:乙型肝炎病毒。
HBsAg阳性,表明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活跃、病毒载量高的标志,传染性强。抗-HBs是中和抗体,血清抗-HBs水平≥10mIU/ml即具有保护力。因此,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其HBVDNA水平高低,甚至是“阴性”,其新生儿如不采取免疫预防,均有感染的可能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HBVDNA水平,即病毒水平,可反映病毒复制是否活跃。通常认为HBVDNA2×10^5kIU/L(即IU/ml),病毒复制活跃,称高病毒水平,也称高病毒载量。
什么是HBV的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指母体病毒进入子代,且在其体内复制繁殖,造成慢性HBV感染。产程中(包括剖宫产术中),胎儿或新生儿暴露于母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病毒可进入新生儿体内;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也可发生传播。HBsAg阳性父亲的精液中可存在病毒,但精子细胞中无病毒,精液中的病毒也不能感染卵母细胞,HBV不能感染受精卵而引起子代感染。
慢性HBV感染妇女的妊娠时机慢性HBV感染妇女计划妊娠前,最好由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评估其肝功能和全身状况,明确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见下表。
有生育需求但因乙肝活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有生育需求的慢性乙肝妇女,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时,首选不易产生耐药的替诺福韦酯,待肝功能正常后再妊娠,同时继续服药。该药用于预防HIV母婴传播时,不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尽管如此,在使用任何抗病毒治疗期间妊娠,必须充分告知药物的各种风险。
妊娠期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任何1种均能有效降低孕妇的病毒水平,无需联合用药。因替诺福韦酯不易产生耐药,建议首选。孕妇有肾功能损害或骨质疏松时,可选用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
慢性HBV感染者妊娠期的管理慢性HBV感染妇女妊娠后,须定期复查肝功能,尤其在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
妊娠期行绒毛穿刺取样术、脐静脉穿刺术和胎儿宫内治疗,是否引起胎儿HBV宫内感染,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但这些检查或治疗,均能将母体血液成分带入胎儿体内,理论上可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因此,HBsAg阳性孕妇,如果确实有侵入性产前诊断或宫内治疗的适应证,需权衡利弊后再决定。
妊娠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传播:因母体内存在大量HBsAg,绝对浓度可高达5~mg/L(即μg/ml)。孕妇使用HBIG,其中的抗?HBs进入母体后迅速与HBsA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因此抗?HBs既不能进入胎儿,也不能降低母体的病毒水平,不能减少母婴传播。因此,妊娠晚期不应该使用HBIG。
妊娠晚期,对于HBVDNA水平2×10^5kIU/L(即IU/ml)的患者,在妊娠28~32周开始服用抗病毒治疗,以预防母婴传播。
新生儿的HBV预防孕妇HBsAg阴性时,无论HBV相关抗体如何,新生儿按“0、1、6个月”方案接种疫苗,不必使用HBIG;
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HBeAg是阳性还是阴性,新生儿必须及时注射HBIG和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3针方案);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通常需接种4针乙型肝炎疫苗。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END—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