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服务患者我院感染病科与妇产科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全球约有2.57亿慢乙肝患者。母婴传播是HBV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每年有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正确进行有效的产前、孕中、产后的抗病毒、被动与主动免疫等工作,完全可以实现乙肝传染的母婴阻断。

李天主任、吴素慧主任带领妇产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

为让乙肝孕妇及家庭正确认识疾病,更好地开展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减少乙肝感染婴儿的出生率,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我院妇产科和感染病科联合开展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近日,在妇产科5层示教室开展了一场乙肝母婴阻断知识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王艳主任进行乙肝母婴阻断知识讲座

乙肝母婴传播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传播、分娩后传播。王艳主任主要讲解了如何进行孕期筛查、孕期管理、分娩管理、产后管理。

1孕期筛查

1.初次产检的孕妇,按要求筛查乙肝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对HBsAg阳性的孕妇,孕期密切监测HBVDNA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标,必要时监测上腹部超声,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抗病毒。

2.对于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者,若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或替比夫定(LDT),建议继续妊娠;若服用阿德福韦酯(ADV)或恩替卡韦(ETV),可不终止妊娠,建议更换为TDF治疗;若正在接受干扰素治疗,向孕妇和家属充分告知风险,由其决定是否继续妊娠,如继续妊娠,建议更换为TDF治疗。

2孕期管理

HBsAg阳性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应每1-2个月监测一次肝功能、HBVDNA。HBVDNA即病毒核酸水平,是影响乙肝母婴传播的最关键因素。妊娠中晚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几率。HBVDNA≥2×IU/ml的孕妇在妊娠24周后便可加用TDF抗病毒治疗;有乙肝家族史和一胎感染史的TDF抗病毒指征可适当放宽到

HBVDNA≥2×IU/ml;

若HBVDNA<2×IU/ml,则需监测肝功能,据肝功能指标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但对于重度肝纤维化、肝硬化孕妇,不论肝功能如何,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3分娩管理

1.在妊娠期密切监测和有效抗病毒干预后,分娩方式不影响HBV母婴传播;对妊娠期未进行抗病毒阻断、分娩时仍HBVDNA≥2×IU/ml且存在胎儿窘迫、巨大儿和过期妊娠等情况时,选择剖宫产可减少母婴传播风险。

2.科学的母婴阻断可以使高达97%以上的婴儿免受乙肝病毒感染。足月正常体重婴儿:出生12小时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IU,同时在另一侧相同部位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ug/0.5ml,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注射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10ug/0.5ml);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童:出生时注射HBIG(剂量同上),1月后再按0-1-6程序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

4产后管理

1.婴儿在按0-1-6程序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8-12月时应检测乙肝五项。

2.母乳喂养:母亲未服用抗病毒药物者,新生儿接受规范的HBIG及乙肝疫苗联合免疫之后,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不管母亲TDF是否停药,母乳不是禁忌。

3.妊娠期以阻断为目的抗病毒治疗者,产后随访3个月,肝功能稳定者可考虑停药。妊娠期以治疗为目的的,建议产后继续用药,停药与否需根据定期监测的肝功能、HBVDNA、乙肝五项、腹部彩超等决定。

王艳主任同时还介绍了乙肝功能治愈在孕产妇特殊人群里的研究进展,经过近1个小时的讲解,大家对乙肝的母婴传播知识有了更系统、深刻的认识,也牢牢的牵起了感染病科与妇产科友谊“双手”,为两科合作建立了良好开端,必将造福乙肝孕妇这一特殊人群及家庭。

会议结束后王艳主任与李天主任深入交流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有更多的乙肝妈妈及其家人看到,相信科学,生育健康宝宝。

END

文字及图片来源:感染病科

编审:袁红奎

医院最新动态

分享院内最近活动

服务广大医护职工

普及更多专业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tangsheying.com/dybjxqgyhl/66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