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新陈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各个方面不断下降,由于免疫力大不如前,导致人一旦上了年纪,各种疾病就会不约而同的找上门来,其中眼部疾病是众多疾病中,影响最为直接的,也是最为明显的。
老花眼——
老花眼的出现,是人体衰老的明显信号之一,随着年龄增长,眼球晶状体逐渐硬化、增厚,而且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在这个阶段逐渐减退,导致变焦能力降低。因此,当看近物时,由于影像投射在视网膜时无法完全聚焦,看近距离的物体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一般人在40岁左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花。
飞蚊症——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时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张钫的母亲,在自述身体状况时说“眼前总是飞蛾子”这便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飞蚊症。
老年人经常发现眼前出现一些黑影,随着眼球转动而飞动,好像在眼前飞来飞去的蚊子。70%患有此类病症者,都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和脱离造成的,另外约1/4可能具有威胁视力的病变,是由视网膜裂孔的形成。
干眼症——
是由于泪液的质或量以及泪液动力学的异常引起的,最直接的表现为眼干、眼痒、容易疲劳。有时眼睛太干,基本泪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泪的现象。较严重的患者,眼睛会红肿、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皮而有丝状物黏附,这种损伤日久则可造成角结膜病变诱发其他疾病,从而影响视力。
青光眼——
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当眼内压高于正常或眼内组织不能承受某一水平的眼内压时,会造成视神经的萎缩,损害视功能。诱发青光眼的因素除了长时间暗室工作、劳累、使用阿托品类药物、情绪波动以外,身体机能下降免疫降低也是主要原因。
由于青光眼对视力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所以早期的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急性发作的闭角型青光眼症状很明显,眼痛、眼红、头疼、恶心呕吐及视力骤降,出现医院就诊。
白内障——
目前白内障仍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因遗传、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即为白内障,由于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
如果是眼睛早期局部患有白内障,通过眼药水和服用维他命类药物可能减缓白内障的发展,但是要注意的是,根治白内障目前只有一种方式就是手术,如果要依靠药物来治疗白内障,就现阶段而言是不可能的。
数年前白内障都需要等到成熟之后才能做手术,而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可以不用在等到成熟了,根据个人具体检查情况,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随时做手术的。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视网膜上负责收集整理和传递视觉信息的神经细胞,是由来自颅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的,一旦阻塞,视网膜血供会立即中断,使患眼突然失明,老年人多数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有些患者在发生动脉栓塞之前,约有1-3分钟短暂视力丧失,即“一过性黑蒙”发作,虽然发作后视力会恢复,但它却是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前兆,万万不可大意。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静脉在视网膜上与动脉相伴而行,常常互相交叉,所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使动脉管壁变硬,可以压迫相伴的静脉,使之阻塞,进而发生静脉充盈、淤滞和广泛的视网膜出血,发病时患者视力会猛地下降,但不像视网膜动脉栓塞时那么严重,有时眼前出现大片黑影,遮盖视野,不过尚可保留部分视力,在中央静脉阻塞后3~4个月,5%~20%的患者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老年性黄斑病变——
作为导致老年人失明的病症之一,老年性黄斑病变因为其复杂性,在临床上始终没有明确病因,普遍认为黄斑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玻璃膜变性破裂,色素上皮对视细胞代谢产物(外节盘膜)蚕噬消化能力下降,使盘膜残余小体沉积形成玻璃膜疣。老年性黄斑病变的临床表现有,视物变形、视力减退,随着病情恶化造成视力障碍,最后失明!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这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严重眼底病,由于胰岛素代谢异常,从而引起眼组织、神经及血管微循环的改变,造成眼部营养和视功能损坏,而据我国医疗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老年中有近四成的人有糖尿病史。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为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以及黄斑水肿等。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