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知识。
在黎晓新教授的主持下,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周三疑难病例讨论会已开展了89期,在提高医疗质量、培养新生医务人员方面效果显著。
本期由白内障科分享的一例经典病例,下面详细汇报患者的病史、眼部及其他检查、初步诊断与详细的诊疗经过。
患者基本信息
女,52岁
主诉
双眼抗青光眼术后视物模糊9年
既往史
体健
OD
OS
眼部B超
(描述:
右眼轴23.00mm左眼周23.57mm
右眼曲率K.60DK.05D左眼曲率K.79DK.63D
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
右眼玻璃体内可探及点状及连续条带状回声;不与后极部球壁回声相连,动度为一侧向另一侧的连续运动;
左眼玻璃体内可探及点状回声。)
OCT
右眼OPD
总像差、眼内总像差明显高于角膜像差,提示主要的像差来自于眼内
左眼OPD
总像差、眼内总像明显高于角膜像差,提示主要的像差来自于眼内
前房极浅,晶体前移
鼻侧前房部分消失,晶体前移
术式选择
传统术式
晶体囊内摘除+人工晶体悬吊术
张广斌教授讲解手术过程:
对右眼行散瞳后晶状体处于游离状态很难用其他方法对其固定,因此先将晶状体连同前后囊膜一起拿掉,后行巩膜层间固定,缝线固定人工晶体是目前较常处理的方法。对晶状体完全脱离处理的方法不同医生有不同医生的处理,不仅可以做巩膜的层间固定,也可以做传统的缝线固定。国内外部分专家也会在晶体脱位的位置放张力环,缝线将整个囊袋固定。本期病例预计的手术方案是进行晶体囊内摘除+人工晶体悬吊术,因此在打开前房前需要先做好巩膜瓣以便预置缝线。
由于晶状体处于完全游离状态,手术时要防止晶状体脱离。首先常规给前囊膜做撕囊,撕囊过程中可见晶状体处于游离状态、晶体膨胀,前囊较为松弛。本病例较为特殊之处是在晶状体完全游离的情况下做手术并未发生晶状体脱离。
行常规超声乳化时前房稳定,并无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情况发生。手术时,用钩子抵住晶状体,先将囊袋支撑住,最后连同囊袋一同取出,此时可见并无晶状体和前后囊膜。此时应先缝线固定晶体,但是由于晶状体后的玻璃体前界膜像一个完整的后囊膜且支撑力强,因此先植入了人工晶体。术中观察玻璃体前界膜张力与支撑力都很好,因此未做缝线固定,术中与患者沟通,若术后出现异常再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经过术后十多天的观察,人工晶体位置非常良好,患者对右眼的处理也非常满意,因此用了相同的方法对左眼做了处理。
术后屈光状态
OD
OS
思考:
1、晶体脱位的原因?
2、前界膜致密性的成因?
3、人工晶体的位置?
4、长期的预后?
病例讨论
黎晓新院长表示,本期患者的青光眼浅前房为继发性,晶状体悬韧带从松弛到完全断裂有一个时间的变化过程,最终发展到晶状体全脱位。这个过程导致前房变浅,行青光眼手术。患者前界膜的完整性可能与先天补偿有关,因此睫状沟植入基本是能够支撑住,后期应继续追踪患者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变化,玻璃体前界膜也会发生部分脱离,并且液化。在发生液化的情况下,前界膜后退可能会造成人工晶体位置的变化。
侯家敏院长认为,可能是钙化或变性造成的结果。青光眼按摩治疗在术后的一至两年内进行,若病情控制好无需再进行按摩,而本期患者抗青光眼术后已经9年,因此按摩造成的可能性较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本身的变性引起的。黎晓新院长表示按摩很少产生全脱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