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干细胞技术、神经再生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视神经修复研究,但是这些技术应用到青光眼临床上还需要一段漫长的道路。所幸光电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为青光眼的诊治带来了新的机会。
光电技术让早期诊断更早些
对于青光眼患者,当传统的视野检查发现异常时,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已经损失了40%。所以视野诊断的青光眼早期实际上并不是青光眼真正的早期。随着光电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设备被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眼科影响最大的就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OCT的工作原理与超声波类似,只是它使用的是光而不是超声波。OCT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最终获得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OCT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早期青光眼的检出率。
最近的临床研究证实:在青光眼患者视野发生改变之前,他的眼底OCT已经出现了异常。OCT技术提高了青光眼患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果我们能够将视野和OCT结合在一起,对青光眼疑似者或患者进行检测,就能够早期诊断青光眼,早期干预,延缓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进展。
对于已确诊的青光眼患者,传统的视野检查很难发现患者细微的病情进展,而最新的OCT能够在细胞水平检测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通过对神经节细胞改变的观察,更快发现青光眼患者的病情进展,从而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OCT技术除了应用于眼底,也可应用于眼前节组织,观察房水流出通道。最新的OCT能够在活体中显示Schlemm管,为我们了解Schlemm管的病理、生理及其参与青光眼发病的机制提供了手段,同时也为微创青光眼手术的研发提供了研究手段。
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眼压和颅内压
眼压是青光眼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24小时不停波动的。人们很难通过传统的眼压测量方式对其进行连续的实时测量。我们的ICOP研究提示颅内压也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病。传统的颅内压测量方法是有创的腰椎穿刺测量。但颅内压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停波动的,一次测量难以反映其真实的颅内压情况。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敏感度的提高、体积的微型化、材料的良好组织相容性及能耗的降低,使其能够进入临床应用。目前已经研发出能够植入眼内的实时测量眼压的压力传感器、能够植入硬脑膜下实时测量颅内压的压力传感器。这些压力传感器的发明及临床使用可以实时观测患者眼压和颅内压,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
激光技术微创治疗降低眼压
随着激光技术的进步和对激光生物学效应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激光设备被应用于临床。在青光眼治疗中,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和微脉冲激光小梁成形术(MLT)格外受欢迎。
SLT进行小梁成形术时,不产生小梁组织局部的热凝固损伤,而是通过选择性光热解作用产生生物学效应,使小梁网内皮细胞激活并分泌一些细胞活性因子,激活小梁网细胞再分化和诱导小梁网内的巨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从而重塑小梁网细胞外基质,降低房水外流阻力。不同于SLT的连续激光(%占空比),MLT使用的是微脉冲激光(15%的占空比),它更加安全,不会对小梁网细胞产生损伤,具有与SLT相同的降眼压效果,并且能够最大化的降低激光后可能产生的眼压峰值。使用SLT或MLT代替药物作为初始治疗或者联合手术、药物作为附加治疗给部分患者带来了神奇的疗效。经过激光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眼压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能够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脑成像技术检测眼外神经损害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成像技术的进展,为我们研究神经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fMRI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当大脑部分神经元兴奋时,该区域的血流也会相应增加。fMRI通过检测大脑的局部血流改变,推测该部分脑区的神经元活性。
我们使用MRI和fMRI技术对青光眼患者进行了检查,发现青光眼患者的外侧漆状体和视皮层等上位神经结构和功能也有损伤,其损伤甚至早于眼部病变。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基于fMRI的新的青光眼上位神经元损害进展检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缓释材料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药物治疗是很多青光眼患者的第一选择。青光眼药物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眼表损害。青光眼联合制剂的应用减少了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次数,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眼表损害。随着新型缓释材料的研发,已经可以将药物和缓释系统联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将缓释青光眼药物系统植入前房或玻璃体腔,通过这种治疗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药物还可以通过玻璃体腔作用于视神经,保护视神经,延缓视神经的损害。通过这种给药模式,完全解决了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型材料的进步也加速了微创青光眼手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多个青光眼微创植入材料被发明、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小梁网引流装置(iStent)、脉络膜上腔引流器(Cypass)和Schlemm管支架(Hydrus)等。
最后,综合工程技术对青光眼手术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通过显微导光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术中实时、精确观察眼内结构,减少手术创伤;通过Schlemm管内OCT技术,我们可以在术中实时显影Schlemm管周围组织,更好地了解病变部位,为精准植入Schlemm管支架提供了可能;通过显微注射系统,我们可以便捷的将显微支架、新型青光眼引流装置准确植入到理想位置;通过机械手系统,可以避免手工操作过程中术者操作不稳定及患者眼位变化对眼内组织结构的误伤。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有效控制青光眼患者病情进展,甚至逆转视神经损害,让晚期青光眼病人重见光明。
专家介绍王宁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
年获得亚太眼科学会ArthurLim奖,并被大会评为中国及亚太眼科临床、教学及研究中做出优秀榜样作用的卓越的领导者和教育家。年获得第四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年入选“北京学者”。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周光召基金会临床医师奖,被评为国际眼科学院院士,被美国《眼科医生》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位眼科医师。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杰出人才”。
专家介绍王怀洲
眼科学博士,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眼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
长期跟随王宁利教授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在青光眼、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眼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真空小梁成形术(PNT)、小梁网消融术(Trabectome)、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和schlemm管成形术(canaloplasty)以及导管引导下的度小梁切开术等术式。
来源:《健康报》年3月10日
★积分福利领取★
积分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