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日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滕医生,你还记得我吗?”讲真,声音不很熟悉,没记起来。
“老李,5年前你给我做青光眼手术的老李”,“哦,想起来了,老李”果然有效,医生大概对疾病的记忆远胜过对人名字的记性。
“青光眼术后要复查的,好久不见你了,知道你外地打工,如果视力不好了,还能打工吗?”职业病么?见缝插针也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嗯嗯,我抽空去复查。你们现在还接诊病人不?我姑青光眼,医院说不能做,你能给治吗?”
67岁女性,2年前右眼疼诊断为青光眼,当地医生用药并且告知一犯立刻就诊。20多天前右眼胀痛,医院用药后眼疼有所缓解,恰逢阴历新年,偏偏又感冒发烧于是转入当地呼吸内科,等体温下降呼吸道感染控制再到眼科,医院诊疗……时值疫情肆虐武汉,齐鲁大地亦是风声鹤唳……一个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辗转入住了我们科室。老人家已经感觉不到明显的眼胀痛,右眼视力光亮都不确定,眼压依然很高,只是因为她耐受了如此高的眼压不觉得疼痛而已……心痛于延误治疗视力丧失之余积极降眼压抗炎为手术做好准备,同时给患者家属病情告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那个纯朴的陪人女婿,安静的听着,最后只有一句话:相信医生,听你们的……
有了病人家属的理解和信任,我们的团队专注于疾病的治疗,一切顺利:眼压控制,疼痛不适缓解…..患者已经是第二次门诊复查,但是右眼因为高眼压持续时间过长,视神经已经萎缩,她的视力没有恢复……眼科医生一般不会面临生命丧失,但是对于一个患者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内外科医生面对生命的丧失一样心痛…..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光眼,才能更好地避免青光眼导致的盲。一个人,一个团队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把青光眼健康教育活动贯穿到日常工作,希望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引起对青光眼的重视…..
“40岁的女性患者右眼青光眼急性发作,夜间急诊入院目前眼压已经控制……”听着夜班美女博士的交班,心里默默为她点赞:不要让患者眼压多高一分钟,既是我们对患者的承诺,更是团队的要求,她一直做的不错。接过这个病人,心里嘀咕:这麽年轻的患者,什么类型的青光眼,要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案?病房里的她体型略丰盈,一头干练的短发,拿着手机在追剧,透过口罩看她的面庞,还是有着一股稚气,短眼轴浅前房厚晶体远视眼,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因素都存在,这已经是她的第二次急性发作,她记住了第一次就诊时医生告诉她:一旦发作,医院,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于是很幸运的,她的眼压很快控制下来,没有给眼部造成多大的伤害。对于她的治疗方案我面临的纠结也一并和她交代,夫妻二人相视一笑,既有对青光眼的无奈,也有坦然,“医生,这个病还挺棘手,走一步看一步吧!你把所有可能的方案利弊都讲清楚了,我们听你的。她非常遵医嘱,手术后恢复不错。
疫情还在持续,择期手术暂缓,临床工作节奏相对慢下来,但陆续的青光眼患者入院,间隔一米距离,带着厚厚的口罩给患者进行青光眼知识的健康教育,感觉到了吃力……换种思路,把健康教育的内容整理写出来,交给患者及陪人阅读,内容很快整理出来,但是作为非医疗专业的人是否能够看得懂,或者作为患者最想了解的内容又有哪些?于是在那个值班的晚上,偌大的医生办公室里分散着坐了三个人,我请了这个年轻患者和另一个患者的陪人来讨论我的青光眼健康教育内容,虽然隔着距离戴着口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逐句阅读和仔细揣摩的认真,想必他们也理解我做这个工作的初衷,“一定告诉患者及时就诊,不能拖…..”,”可以放在就诊排队的地方,有人留意阅读,就增加一个人的知晓……”,”再增加一些关于治疗方面的内容……”……疫情时期的一次别样的医患沟通交流会,让我感触颇深: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渴求超出我们的预期……
62岁的女性患者,视力下降6个月,医院就诊:视野,OCT检查结果,还有用药后的眼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晚期患者,三种降眼压药物眼压依然35mmHg以上,目前手术已经是唯一的办法,诚如她所说,现在疫情防控严格,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也就不出来手术了。但是对于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很是废了好大劲儿才跟她讲清楚:青光眼的视力损害不能恢复,只能让眼睛不再坏,维持有生之年的有用视力就是最好的治疗效果……她知道当下手术的必要性,同时怀着对手术效果不切实际的希望,我能理解,可还是要告知真实的治疗效果,幸好她的老伴在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下理解了……双眼先后手术,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前房稳定,炎性反应轻,很快就出院了。
疫情期间因为青光眼手术,接台间隙我会驻足那扇俯瞰泰山大街和长城路的立交桥的窗前,感受慢下来的世界:车辆偶尔倏忽而过,医院偌大的停车场再没有一位难求的拥堵,高峰时段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家的车程8分钟就可以,看看蓝天白云,恍若初见……忙碌之间我们忽视了太多平凡的幸福和感动……一个青光眼患者,意味着术前术后病情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