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一个乙肝家族的例外

“根据目前的成果推算,不到年,中国5岁以下的儿童乙肝感染率就可以降到千分之一以下;到年,减少90%的新发乙肝母婴传播的目标甚至有可能提前实现。你会发现曾经非常远大的公共卫生梦想,如今似乎就在眼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年第20期

全文约字,细读大约需要15分钟

6月的岗巴刚刚进入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温度适中,日光充足,很难相信,一个月前,这里还在下雪。出生11个月的丹增卓玛刚从午觉中醒来。她穿一件白底卡通图案的棉质上衣,一条浅鹅黄裤子,右手腕戴条藏式红色珠串。虽然还不会走路,但她的大腿已经很有力道,在母亲怀里起起坐坐,伴着珠串上的铃铛声,用婴儿特有的那种半新奇半疑惑的眼神,来回打量着我们这群“突然到访”的来客。

卓玛的家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的岗巴县。岗巴地处西藏日喀则地区南部,南与印度锡金邦接壤。作为中国边境海拔最高的县城,这里的海拔在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

“岗巴”在藏语里是雪山附近的意思。站在卓玛家门口,白云在蓝天放牧,一眼就能望到东北方的吉都拉雪山。她的母亲曲珍刚从打工的工地回来。曲珍今年27岁,略显消瘦,长发被利落地挽成一个低发髻。宝蓝色长袖针织衫配深灰色的藏式裹裙,衬得脸红扑扑的。卓玛的一双大眼睛看来是遗传自母亲。只是,不同于卓玛眼中的明亮,曲珍的眼白微微泛着黄。

曲珍和卓玛(图/吴俊杰)

这位年轻的母亲是一名“小三阳”患者,有乙肝家族史。一年多前,医院接受了孕期乙肝母婴阻断治疗,服用了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去年7月,小丹增卓玛平安降生。

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故而乙肝防治尤其注重对婴幼儿的预防。如果孕妇在产前筛查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时发现HBsAg呈阳性,其新生儿则是感染HBV的高危人群。根据《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除对新生儿进行乙肝联合免疫外,病毒载量高的母亲还应在妊娠第24-28周开始服用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选药上优先考虑替诺福韦酯等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除了卓玛,曲珍还有一个5岁的女儿,但在这个小名叫“蒂蒂”的女孩出生时,无论是《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还是后来的《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都尚未推广,更不用说这个在今年2月才刚刚退出贫困县行列的边境小城。那时的曲珍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名“小三阳”患者。蒂蒂年龄小,至今还没做过体检,曲珍并不确定蒂蒂是否在围生期存在感染。

蒂蒂是个爱美的小姑娘,看到家里有客人来,本来还抱着小猫的她,不知什么时候在衣服外套上了一件颜色艳丽的藏袍,上面布满了玫红色和蓝色交织的花纹。她正值无忧无虑的年龄,一会儿在妈妈怀里滚一圈,一会儿把脸贴贴妹妹。卓玛的眼神追逐着姐姐,年幼如她,暂时还理解不了自己的幸运。

曾被忽视的母婴阻断

给小卓玛的人生带来改变的是一位43岁的援藏医生——医院传染结核科主任医师马世武。马世武是天津人,大学入伍,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传染病科。医院医院的定点帮扶对象。

医院传染结核科主任医师马世武

(图/吴俊杰)

马世武第一次带医疗队来岗巴是在年。作为传染病科医生,马世武的专长是肝病、结核病等方向。可初来岗巴时,乙肝并非在马世武的计划内。医院曾收治过不少来自藏区的结核病人,马世武原本计划在岗巴好好抓下结核防治。可刚到不久,县卫生局长分享的一个故事让他转变了方向。

原来几年前,卫生局长还在岗巴下面做乡长。一年招兵,乡里有10个藏族小伙子提交了入伍申请,乡长很开心。可没想到,体检之后,刷下来6人,其中4个是因为乙肝。马世武还记得卫生局长回忆时的沮丧,军人出身,他很理解,“藏族青年就近入伍对国防意义很大,好不容易有这么多藏族小伙应征,结果一半有乙肝。”

经此一事,马世武对岗巴严峻的乙肝防治情况已有所了解,医院的疾病谱做了分析后,他还是心头一紧——在门诊和住院部接收的藏族群众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携带率高达20%以上,而下面各乡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要知道十年前,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年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是7.18%。”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石荔于年发表的《西藏地区乙型肝炎的现状》一文曾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在她看来,之所以在全国乙肝感染率整体呈降低趋势的背景下,西藏依然存在较高的乙肝感染率,除了基层的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人才紧缺、治疗不规范、药物可及性差等综合因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藏地区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很多藏民还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会选择在自家生产,这样不仅没有“产前检查”,而且一旦母亲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育的孩子可能全是表面抗原阳性的乙肝携带者。

马世武的考察也应证了石荔的观点。在岗巴这样的高寒边境地带,医生端和患者端的问题更加突出。“乙肝母婴阻断这件事肯定是大家忽略了的。我们刚来的时候,虽然当地要求住院生产,以保证给新生儿打乙肝疫苗,但是大家意识不高。一是这里的牧民大多住得远且分散,很多筛查出来携带乙肝病毒的妈妈直接就在乡卫生院甚至家里生产了,这样疫苗就打不到;二是我们来之前,岗巴也没有配备乙肝免疫球蛋白。”

从岗巴县入手,马医院推广《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并帮助医生们细化母婴阻断的规范管理流程,“医院没有条件进行病毒测量,所以我们主张把适应症扩大一点。无论是生活在县里,还是下面的乡,只要筛查出乙肝,就必须在孕期规范服用乙肝口服抗病毒药物,医院。”

他知道,要想实现WHO在《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中提出的“到年消除肝炎危害”,以及我国拟定的乙肝防治建议,即年实现普通人群表面乙肝抗原携带率要降至6%以下,30岁以下人群降至2%以下,达到低流行国家水平;以岗巴为代表的广大西藏地区的乙肝防治一定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而母婴传播作为肝炎传播的主要方式,更使得乙肝母婴阻断在这里的深入推广箭在弦上。

让“零传播”成为可能

马世武的老师——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正是年4月第51届欧洲肝病学会年会上《消除病毒性肝炎宣言》的签署者之一,那一年作为亚太肝病研究学会主席的他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见证了个国家首次就这一全球目标达成一致。这一战略提出到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的威胁,包括到年在年数据的基础上将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减少90%,并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死亡数减少65%。

事实上,在宣言签订的前一年,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侯金林正是该项目最早的发起者。

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

(图/吴俊杰)

侯金林及其团队关于乙肝患者母婴传播的相关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还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就职的他就已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tangsheying.com/dybjxqgyyy/65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