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号、新病号
对于医生来说,常常是因为病号多次复查之后就变得熟络起来,有一些不自觉就成了“朋友”,时不时电话里询问病情,偶尔也会咨询一些亲戚朋友的疾病问题。“老李,5年前你给我做青光眼手术的老李……”
“哦,想起来了,老李。”果然有效,医生大概对疾病的记忆远胜过对人名字的记性。
“青光眼术后要复查的,好久不见你了,知道你在外地打工,如果视力不好了,还能打工么?”医生的职业病就是总会时不时见缝插针地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嗯嗯,我抽空去复查。你们现在还接诊病人不?我姑青光眼,医院说不能做,你能给治吗?”青光眼是一种具有家族史的疾病。
67岁女性,2年前右眼疼诊断为青光眼,当地医生用药并且告知一犯立刻就诊。20多天前右眼胀痛,医院用药后眼疼有所缓解,恰逢阴历新年,偏偏又感冒发烧于是转入当地呼吸内科,等体温下降呼吸道感染控制再到眼科,医院诊疗……时值疫情肆虐武汉,齐鲁大地亦是风声鹤唳……一个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辗转入住了我们科室。老人家已经感觉不到明显的眼胀痛,右眼视力光亮都不确定,眼压依然很高,只是因为她耐受了如此高的眼压不觉得疼痛而已……心痛于延误治疗视力丧失之余积极降眼压抗炎为手术做好准备,同时给患者家属病情告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那个纯朴的陪人女婿,安静的听着,最后只有一句话:相信医生,听你们的……有了病人家属的理解和信任,我们的团队专注于疾病的治疗,一切顺利:眼压控制,疼痛不适缓解……患者已经是第二次门诊复查,但是右眼因为高眼压持续时间过长,视神经已经萎缩,她的视力没有恢复……眼科医生一般不会面临生命丧失,但是对于一个患者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内外科医生面对生命的丧失一样心痛……我暗下决心,做好青光眼的科普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光眼,才能更好地避免青光眼导致的盲。青光眼是怎么回事?
青光眼是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它是一组以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也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急性发作表现为眼胀眼疼视力下降,可伴有同侧头疼恶心呕吐。如果高眼压得不到快速有效控制,将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后果极为严重。
非常时期的一次医患沟通交流会
“40岁的女性患者右眼青光眼急性发作,夜间急诊入院目前眼压已经控制……”听着夜班美女博士的交班,心里默默为她点赞:不要让患者眼压多高一分钟,既是我们对患者的承诺,更是团队的要求,她一直做得不错。接过这个病人,心里嘀咕:这么年轻的患者,患的是什么类型的青光眼?要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案?病房里的她体型略丰盈,一头干练的短发,拿着手机在追剧,透过口罩看她的面庞,还是有着一股满不在乎的稚气,短眼轴、浅前房、厚晶体、远视眼,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因素都存在,这已经是她的第二次急性发作,她记住了第一次就诊时医生告诉她:一旦发作,医院,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于是很幸运的,她的眼压很快控制下来,没有给眼部造成多大的伤害。对于她的治疗方案我面临的纠结也一并和她交代,夫妻二人相视一笑,既有对青光眼的无奈,也有坦然,“医生,这个病还挺棘手,走一步看一步吧!你把所有可能的方案利弊都讲清楚了,我们听你的。她非常遵医嘱,手术后恢复不错。
疫情还在持续,择期手术暂缓,临床工作节奏相对慢下来,但陆续的青光眼患者入院,间隔一米距离,带着厚厚的口罩给患者进行青光眼知识的健康教育,感觉到了吃力……换种思路,把健康教育的内容整理写出来,交给患者及陪人阅读。但是作为非医疗专业的人是否能够看得懂,或者作为患者最想了解的内容又有哪些?于是在那个值班的晚上,偌大的医生办公室里分散着坐了三个人,我请了这个年轻患者和另一个患者的陪人来讨论我的青光眼健康教育内容,虽然隔着距离戴着口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逐句阅读和仔细揣摩的认真,想必他们也理解我做这个工作的初衷,“一定告诉患者及时就诊,不能拖。”“可以放在就诊排队的地方,有人留意阅读,增加一个人的知晓就增加一份希望……”“再增加一些关于治疗方面的内容……”疫情时期的一次别样的医患沟通交流会,让我感触颇深: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渴求超出我们的预期……
为什么会发生青光眼?青光眼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着眼球解剖学上的易感因素,表现为短眼轴,浅前房,厚晶体,远视眼等,同一个家族眼球存在相似的解剖特点,因此青光眼发病有家族遗传性。在情绪波动,疲劳,季节更替等因素,或者因为大量饮水,大量输注液体时容易诱发。
工作中那些小成就:
不光是工作需要我,我更需要工作
62岁的女性患者,视力下降6个月,医院就诊:视野,OCT检查结果,还有用药后的眼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晚期患,三种降眼压药物眼压依然35mmHg以上,目前手术已经是唯一的办法,诚如她所说,现在疫情防控严格,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也就不出来手术了。但是对于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很是废了好大劲儿才跟她讲清楚:青光眼的视力损害不能恢复,只能让眼睛不再坏,维持有生之年的有用视力就是最好的治疗效果……她知道当下手术的必要性,同时怀着对手术效果不切实际的希望。我能理解,可还是要告知真实的治疗效果,幸好她的老伴在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下理解了……双眼先后手术,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前房稳定,炎性反应轻,很快就出院了。
疫情防控期间因为青光眼手术,接台间隙我会驻足那扇俯瞰泰山大街和长城路立交桥的窗前,感受慢下来的世界:车辆偶尔倏忽而过,医院偌大的停车场没有了昔日“一位难求”的拥堵,高峰时段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家的车程8分钟就可以,看看蓝天白云,恍若初见……忙碌之间我们忽视了太多平凡的幸福和感动……一个青光眼患者,意味着术前术后病情的密切 比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是逐渐升高,视力损害缓慢下降,类似温水煮青蛙效应,直到视力下降到患者可觉察才就诊,往往已经是青光眼的中晚期。对于这类青光眼,尤其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青光眼为什么会导致失明?是因为眼压异常升高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而且这种视神经和视野的损害是不能逆转的。如果青光眼能够做到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终生保持有用的视功能。因此建议中老年人每年做一次眼睛的体检,测测眼压查查眼底。
青光眼小科普
做医生需要修行,
做个青光眼医生更需要修行
“医生,2个周没问题吧?”患者的焦虑和急促我能够感觉得到。
“按我说的用药,下个周过来复查。”接诊间隙接个电话,我力求简捷明了地回复。
“我担心,我觉得我的视力还在下降,我感觉眼球还是硬,会不会眼压还是没有控制?”
“我根据之前用药增加了降眼压药物,按我说的坚持用药,咱们摸索个能控制你眼压的规律,这样视力不会下降……”
“我还是担心……”
50岁男性患者,外省打工谋生,不是疫情也许不会停留忙碌的脚步,但是居家防疫的闲适让他越发焦虑,人也变得喋喋不休,他把就诊病历一股脑堆到诊桌上,对于病史就诊过程和用药情况已经如数家珍,伴随着最多的是他对视力日渐下降的焦虑……我翻阅着病历,仔细倾听不时回应,等他有所平复,我对他的焦虑表达深深的理解:左眼视网膜手术后眼球萎缩,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中年男人,右眼的视力如何重视都不为过,5个月来视力下降,医院就诊,目前三种降眼压药物眼压依然控制不理想,能够理解像他这种情况的人遵医嘱用药有难度,也知道患者明白视力下降的危害,他不会不按时用药,那么目前的眼压控制不理想还是因为药物选择搭配问题……我需要给他找出更合理有效的用药方案。当然得给我时间,但是,很明显的,他不是一个有耐性的人,他希望快刀斩乱麻,提出了手术的要求。我耐心地给他解释和介绍:他的青光眼是一种继发性的青光眼,手术不是首选治疗方案,况且独眼,手术必须谨慎小心。也正因为是独眼,他对视力的渴求超越一切,对于即刻眼压控制的需要更甚,这是车轱辘交流的症结所在……我自认是一个有耐心和理性的人,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患者我着实有些吃力:口罩内面已经有些湿了,使得原本透气性不太好的外科口罩更加憋闷。看看外边焦虑等待的就诊者,我必须让他放弃对于疾病的探讨而跟随我的方案:治疗上相信医生,我已经调整用药,按我说的用药,2周后复查,如果眼压控制视力不会再下降。他的疑问又来了:这样能控制住吗?我担心,这2个周里控制不住怎么办?我的视力会不会还在下降……
对于青光眼医生,这样的车轱辘问话不会经历得太少。由于青光眼发病机制的多样性,使得它成为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又由于它的终身性,视力损害的不可逆性,使治疗变得复杂,需要患者良好的医嘱遵从性,而长期的青光眼治疗过程对患者心理和心态的影响不容小觑。疫情居家期间,心情难免烦躁,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不在少数,医院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激增的原因。同样的病情告知和治疗预后在青光眼患者更不被理解,无奈之余又想试图说服患者,于是不可避免自己心情也会烦躁……有时跟办公室的同事倾诉一下,也经常自己反思一下,也有时采纳一下优秀同事的做法,做医生是一种修行,做个青光眼医生更需要修行……
青光眼患者如何保持眼压稳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
青光眼是一种身心性疾病。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光眼患者中A型性格、脾气暴躁、执拗、钻牛角尖、心思缜密等不一而足。这些性格特点除了诱发青光眼外,对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控制也很不利。因此,保持情绪平和,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了解眼压控制和视功能损害情况对于维持有生之年的有用视力极其重要。
滕玉芳参加青光眼相关会议及培训
后记
任何年龄都可能患上青光眼,尤其是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或远视、有青光眼家族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40岁以上这5类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医院做青光眼的相关检查,以排除或早期发现青光眼,及早治疗。
建议:正常人35-40岁至少进行1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40岁以后每隔2-3年检查一次,50岁后每隔1-2年检查一次,60岁后每年检查一次。
本期专家
滕玉芳,山东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厚德精诚博学创新
供稿:眼科
文:滕玉芳
图:来自小大夫漫画等
本期编辑:和树芸周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