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始一个有趣的故事
今年初的一天,朋友小王带着年近花甲的舅舅来我院看眼病,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五、六年,一直以白内障治疗未见改善,最近半年症状加重,半月前偶然发现左眼看不见,数年来从未有过眼睛胀痛,半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检查发现:视力右眼0.5、左眼无光感;眼底视神经(杯盘比)右0.8、左1.0;眼压右27左26(mmHg);右眼中心视野呈管状。结合临床诊断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右眼晚期、左眼绝对期……。
上述是一个惨痛的例子,提醒我们:青光眼正在无声无息中吞噬着许多患者的视功能。对此,不仅眼科医生们要有提高警惕心!广大患者朋友们也要加深对青光眼的认识。
图片来源于秀米网站
关于青光眼我们需要了解的有哪些
一:什么是青光眼,系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正常眼压合并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及青光眼性视野改变的一种致盲性眼病。
二:什么是眼压,又称眼内压,系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国人正常眼压参考范围在10~21mmHg。眼压是青光眼诊治中最容易被监测的指标;也是目前唯一能够进行人为干预的致病因素,且已被证明这种干预是切实有效的。
三:什么是杯盘比,系视神经乳头的凹陷(Cup)与视神经乳头(Disk)之间的直径比例,即C/D,正常参考范围在0.3左右,当一眼C/D大于0.5或两眼C/D差值大于0.2时,最好再做眼压及其他相关检查,并眼科随访。
四:什么是视野,系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视野分为周边视野和中心视野(中央30°以内范围的视野)。青光眼患者视野可以出现旁中心/弓形/环形暗点、象限性缺损、向心性缩小等改变,晚期视野呈管状(如同通过管道所见)。
五:什么情况需要做青光眼排查,当眼压超过21mmHg或两眼眼压差值大于5mmHg,特别是当某一眼24小时眼压波动的差值大于8mmHg时,需要进一步作排除青光眼的各项检查。另外,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特别是直系亲属中),以及有高度近视、或远视,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的人也应注意筛查随访。
六:青光眼排查的项目有哪些,目前除了眼压和房角镜检查,我院还开展24小时眼压监测、自动静态视野仪、UBM(超声生物显微镜)、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VEP(视觉诱发电位)、ERG(视网膜电流图)等。
青光眼有哪些类型:
原发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
混合型青光眼
原发性青光眼:根据前房前角的形态及发病缓急,又分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等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此型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轻剧,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血压升高,此时全身症状较重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脑炎、神经性头痛等病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无光感,此时称“急性大发作”,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疼痛忍受性轻强,仅表现为眼眶及眼部不适,甚则眼部无任何症状,而转移至前额、耳部、上颌窦、牙齿等部疼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往往是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反复迁延而来。
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此型占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以上,发病年龄30岁以上,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脑力劳动者有急剧升高的趋势,此型发作一般者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失明,检查时,眼压可正常或波动,或为20-30mmhg左右,眼底早期可正常,此型最易被误诊。如此反复发作前房角一旦粘连关闭即可形成“急性大发作”。
3.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40以上的人。25%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的直至地失明也无不适感。发作时前房角开放。此型的诊断最为关键,目前一旦确诊往往都已经有明显的眼底改变及视野受损。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发现一部分此类型的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不管是治疗前、还是24小时眼压检测中,其眼压最高值始终没有超过22mmHg,但是这些患者却也具有典型的青光眼行视神经损害和相应的视野缺损表现,临床上称之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这就提醒我们,对于眼压正常的人也不能忽视视神经和视野的检查。因此必须全面、认真排除每一个有青光眼苗头的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要非等到确诊为青光眼才去治疗,那时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图片来自秀米网站
先天性青光眼
30岁以下的青光眼均属此类范畴。根据发病年龄又可为婴幼儿性青光眼及青少年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形成的原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前房角发育异常,致使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25-80%的病人半年内显示出来,90%的患儿到一岁时可确诊。10%的病人在1-6岁时出现症状
1.婴幼儿性青光:出生至3岁以内出现的青眼光眼归为此类。此型是先天性青光眼中最常见者。母体内即患病,出生后立即或缓慢表现出症状。一般是双眼性病变,但却不一定同时起病,也有25-30%患儿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眼球明显突出,颇似牛的眼睛故称“牛眼”,怕光、流泪、喜揉眼、眼睑痉挛,角膜混浊不清、易激动哭闹、饮食差或呕吐、汗多等到全身症状。此型的预后关健在于及时正确诊断,因小儿眼球壁正处于发育阶段,查眼压,可能正常,而眼底检查不好配合,所以缺乏青光眼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夫易失误诊此类患者,一旦确诊,视神经早已经萎缩了。
2.青少年性青光眼:发病年龄3-30岁之间。此型临床表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发病隐蔽,危害性极大。近年来此型多发生于近视患者且有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90%以上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典型青光眼症状,而是以“近视、视疲劳、头痛、失眠”,甚至不知不觉失明而来就诊,详细检查才知道是青光眼。有的患者查出来青光眼,但自己错误的认为,我现在又没有什么感觉,视力也可以,不可能象大夫说的那么严重,真正失明了,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在黑暗中痛苦的渡过终生。
继发性青光眼:由眼部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青光眼均属此类,病因颇复杂,种类繁多,现仅简述最常见的几种继发性青光眼:
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常见的病因就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般来讲,视网膜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会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当新生血管不断扩展蔓延壅塞房角时,眼压就会(一般在眼底出血3个月左右)出现升高的现象,并逐渐出现眼痛、充血、视力逐渐下降等情况。这类青光眼的眼压升高十分顽固,难以控制,患者症状也不易缓解。随着病情发展,眼组织和视功能往往遭到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损害。当患者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之后应及时治疗,特别是早期应用视网膜光凝,有助于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2.角、结膜、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眼内炎症引起房水混浊、睫状肌、虹膜、角膜水肿、房角变浅,或瞳孔粘连,小梁网阻塞,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引起眼压升高。目前西医对此病一般用抗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人为干扰了自身免疫功能,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3.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晶体混浊在发展过程中,水肿膨大,或易位导致前房相对狭窄,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一旦白内障术后,很快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4.外伤性青光眼:房角撕裂、虹膜根部断离、或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使房水分泌、排出途径受阻继发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如能积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手术只能修复受损伤的眼内组织,但其引起的眼底损伤无法纠正,所以此型病人一般在当时经西医处理后,认为就好了,不再治疗,一旦发现已视神经萎缩,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
5.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继发青光眼:由于屈光系统调节失常,睫状肌功能紊乱,房水分泌失恒,加之虹膜根部压迫前房角,房水排出受阻,所以引起眼压升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视疲劳症状或无明显不适,戴眼镜无法矫正视力,易误诊,故有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眼部异常时应及时找有青光眼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夫,详细检查。
混合型青光眼:原发性/继发性两种以上并存,或原发性与继发性并存,临床症状同各型合并型。
怎样治疗青光眼
目前青光眼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目的均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降低眼压以期减轻视神经损害,并力争延缓甚至阻止视神经损害的进展。
首先,对于开角型青光眼,大多数医生仍然主张以药物治疗为主。当最大耐受剂量的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杯盘比继续扩大,视野有进行性损害时,则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但也有研究发现早期手术治疗组(如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无论从眼压控制效果还是视神经受保护程度来看,都较药物治疗组为优,因此传统的先药物后手术的模式正在受到早期手术模式的挑战。
其次,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婴幼儿型青光眼和部分继发性青光眼,手术降压是争论较少的主要治疗方式,早期施行手术或激光疗效好,药物治疗是术前的短暂降压措施,对术后的残余性青光眼和眼压复升者,仍需辅以药物治疗。
再次,激光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主要有解除瞳孔阻滞的激光虹膜切除术、增加防水排出的激光小梁成形术、和减少放水生成的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可以作为药物与手术之间的过渡措施。
END
朱医生寄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为大家所熟悉的眼胀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锐减等症状仅仅只是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时的典型表现,其余大多数的青光眼(除了部分继发性的),多和小王舅舅所患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样,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和极大的危害性。青光眼——就像一个“光明的窃贼”,在许多患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已经或正在悄悄盗走他们的光明。因此青光眼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越早得到诊治的患者其预后也越乐观一些!
朱煜明
医学专长:各类青光眼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青光眼专科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了解更多知识
长按添加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儿童得白癜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