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动脉橙果局
在刚刚过去的7月,虽然全国天气都非常炎热,但这样的热度似乎并没有延伸到当下被资本一致看好的早期医疗市场。
据动脉橙果局不完全统计,我国医疗健康领域7月共发生18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约为13亿元,与上半年平均每月0起投融资事件数和平均每月融资总额15亿元相比,两项数据均有所下滑。
但实际上,投资机构对于今年下半年的早期医疗市场普遍持乐观态度,在年中汇报里,他们都明确表示要在下半年加大对早期医疗项目的投入。
那么为何会出现现实与理想的偏差呢?是投资存在滞后性?还是投资机构对早期医疗市场的态度回归了理性?另一方面,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面对眼前的资本寒冬,又该如何“脱颖而出”呢?为回答这些疑问,动脉橙果局将从7月早期融资数据中一窥究竟。
01、两大特点:复合背景、联合研发
数据从来都是说真话,把7月完成早期融资的18家初创企业作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创始人大多拥有复合背景;二是跨平台、跨领域的交叉研发成为初创企业的共识。
先说创始人画像。通过对18家初创企业进行更细微地观察,我们发现其创始团队大多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研发,而是拥有多领域的复合背景。
比如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的米戈思医疗,创始人李继伟教授不仅拥有中科院材料科学背景,还在外企、国内上市公司有着十多年的市场销售与投资并购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在本月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的汉赞迪,其创始团队不仅专注于科研,有着十多年生命科学产品研发经验和生物学背景;另一方面也精通市场化运营,深谙生命科学市场营销管理和商业创新模式。
事实上,创始人身份的多元化正在成为初创企业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研发与创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研发是理想化的,而创业是趋于现实的,研发上的投入可以不计成本,但创业不行,创业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运作。
所以,创始人如果只具备研发能力,而缺乏基于市场的准确认识,即便是再好的技术,也会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之中面临诸多局限性。
因此,我们看到了很多初创团队,在当下有意识地在吸纳有市场运营经验的合伙人;同时,初创团队自身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弥补其市场化能力不足的劣势。
说完创始人画像,再把目光聚焦到研发模式。通过对18家初创企业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联合研发”正在成为医疗领域初创企业的共性。
以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的诺宇医药为例。据悉,在研发阶段,诺宇医药不仅与医院共建了核药临床转化中心,同时还与国内外多家顶尖医疗研发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共同聚焦前沿核药研发及创新药筛选。目前,诺宇医药已有两项研究成果跻身全球性创新药领域first-in-class队列。
除此之外还有被红杉选中的阿泰克。为充分发挥ATTEC核心技术的潜力,阿泰克积极与全球领先的pharma和biotech建立广泛的研发伙伴关系,已在00年和一家国际领先药厂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分子胶新疗法。
从某种意义来说,“联合研发”模式在降低初创企业研发风险的同时,也打破了单一个体研发的局限性。跨平台、跨领域的交叉合作,不仅使各自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同时也弥补了各自的短板。
阿泰克创始人丁澦教授表示,“通过和国际领先的pharma和biotech合作,推动针对高价值靶点的药物研发,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阿泰克对ATTEC和蛋白降解药物研发的潜力”。
0、投资领域的“变”与“不变”
除了创始人画像和研发模式之外,在早期医疗项目中,初创项目所属细分领域也是一个焦点话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医疗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向。
据动脉橙果局统计,在7月份完成早期融资的18家企业中,生物医药类企业占据大壁江山,共有10家,占比高达56%;医疗器械类企业紧随其后,共有5家,占比8%;另外3家均从属于近年来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