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七簇火花,照亮青光眼防治之漫漫

七簇火花

照亮青光眼防治之漫漫路

///////////////

项目名称:基于图像分割和对称双分支网络的青光眼筛查系统

项目负责人:肖徽森

团队成员:林胜祥、吴龙凯、郑佳明、李运娇、张燕柠、陈港榕

指导老师:刘少鹏、吴向华、梁立基

据研究资料显示,青光眼已成为全球第二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疾,青光眼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患病人群日益年轻化。与此同时,青光眼专科医生缺口大,难以满足庞大青光眼患者群的需求。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

在此背景下,肖徽森团队为给予潜在患病人群帮助,自行研发了青光眼筛查系统。从青光眼的病理出发,团队基于自主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Web医学图像筛查系统,设计了一种二阶段双分支分类模型,很好地解决了青光眼的分类难题。在指导老师刘少鹏的帮助下,肖徽森团队与连续十年眼科声誉第一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合作,中山眼科中心为团队提供了关于青光眼的数据和疾病诊断方式。眼科中心的医学指导与数据上的帮助,填补了团队在医理方面的知识空白。尽管有了权威眼科中心的支持,团队也不敢有所松懈,肖徽森坦言医学相关的科研项目,更是要严谨。因此,团队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还亲自到访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青光眼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们的模型经过长时间多次迭代才有较好的效果。”团队里的技术代表林胜祥表示。算法是建立青光眼筛查系统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如何选择并改进模型使其发挥最好效果是关键。团队一开始使用capsule胶囊网络,它是一种新型网络,但对青光眼分类准确率低,且改进难度高,因此团队放弃了这个模型,转而选择较之更成熟的卷积网络体系,同时对体系进行创新使用。

●万人操弓,群策群力

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项目的完善需要集合每一个成员的意见,这就需要沟通。由于时间紧迫,团队会把讨论时间压缩到1至2小时,以便快速地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漫漫科研路上,当遇到比较难攻克的难题的时候,团队会一起讨论,并且向老师寻求专业的指导。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有明确分工——擅长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成员利用特长负责技术问题,队长肖徽森主要负责市场调研和文案编排等方面的工作等等。团队会经常组织交流,帮助不擅长技术的成员进一步架起对项目的整体认知框架,绝不落下每一位成员。

在团队备赛期间,为了处理繁杂的工作,团队成员加班熬夜成为常态,“技术大佬”林胜祥甚至还熬夜到早晨5点多。在林胜祥看来,调优实验数据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但是经过漫长的等待,模型准确率的明显提高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每一次凝望着电脑终端,林胜祥期待着每一次的实验结果。而比擅长沟通的肖徽森,同时也马不停蹄地处理着繁琐的文字工作、进行着市场调研分析。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不辞辛劳的工作着,共同推动着项目发展。但在一个团队内,成员们的意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分歧。肖徽森认为“与其说是意见分歧,不如说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集思广益,项目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正是成员相互碰撞的一簇簇火花,造就了该项目的耀眼光芒。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谈及系统的可操作性,团队自豪地表示设计这个网络的思路其实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医学图像筛查,不仅仅只局限于青光眼的筛查,还可以成为医学图像辅助诊断系统。目前,此项目已申请获得一项软件著作权、六项技术专利,撰写的两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软件学报和SCI期刊。该项目在中山眼科中心实际使用中,获得了良好的反馈,但还存在着界面设计不够完善的问题。项目不会止步于“挑战杯”取得的优异成绩,接下来的时间里,团队将会继续完善系统,优化调整,争取早日将青光眼筛查系统普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落幕,回顾比赛历程,林胜祥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前准备材料以便改进项目,这样临近比赛会应变自如许多。“多观察生活,多观察身边的事,参加这类比赛要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值得解决,值得钻研的。”肖徽森分享着自己的比赛经验。在总结中进步,在反思中发展,青光眼团队对项目的未来满怀信心。

“一个团队有团魂才能屹立不倒。”青光眼团队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光,他们相互照映着,向前方道路奔跑。期待青光眼团队再创佳绩,为眼科事业做出进一步贡献。

文案编辑

刘诗颖叶艳萍

网络编辑

陈奕洲

初审

陈炯燚

复审

梁家淳

终审

余健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tangsheying.com/dybjxqgyhl/67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