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编辑部小吴常笑健康收录于话题#养生有道40个
春天到了,天气转暖,让大家倍感舒适。但冷空气却时不时地杀个回马枪,让气温忽高忽低。
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却又热得冒汗。
这一冷一热的变化,让人一不留神就会生病。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怎么“捂”,也很有讲究,绝不是“多穿点衣服”这么简单。
常笑健康带你了解“4个指数”、捂住“3个重点部位”、掌握“2个养生妙招”!
4个指数
时机:
24~48小时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则会骤然增加。
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多此一举了。
温度:
15℃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摄氏度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温差:
8℃
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应该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