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老年群体中最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防治白内障一直是全球防盲的重点。近年来,国家防盲治盲工程将工作重点放在眼科医疗力量相对薄弱的基层,为困难白内障患者施行免费手术,帮助他们重获光明。
白内障究竟什么时候应该手术?手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医院眼科霍丽君副主任医师来解答。
表现晶体混浊,视力下降
白内障是一种晶状体的退行性改变,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视力下降,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人群。研究表明,白内障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常见的有衰老、紫外线、射线、营养不良、疾病等,因而高原居民、渔民、化工工人、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等都是白内障的高危人群,发病也更早些。
霍丽君解释,正常晶状体是有弹性的透明体,由囊膜、皮质、核三部分组成,随着年纪的增大,它会逐渐压缩变得致密。一般来说,晶状体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混浊,多开始于皮质浅层,一部分可先围绕着核发生,临床上以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多见。
白内障从发病到成熟可历时数月至数年,个体差异较大,初期可见眼球周边皮质呈楔形混浊,会合形成轮辐状。随着病情发展,混浊发展到瞳孔区,患者视力减退明显,此期晶状体慢慢膨胀,多使眼压突增,导致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当晶状体完全混浊,视力明显减退至眼前指数或手动都看不见时,就已经转变为白内障的成熟期,也就是俗称的白内障“熟了”。
治疗视力0.3,抓紧手术
在晶状体混浊加重的过程中,患者大多能够感觉到视力下降,或是原先的屈光状态发生突变,如老花眼突然好了、近视突然加深、突发散光等等。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眼前有固定黑影,甚至是畏光,晚上看东西出现眩光。
“初期白内障患者基本没有什么不适,肉眼看瞳孔也不易察觉,若想准确诊断,必须散瞳。”霍丽君表示,在散瞳的状态下,用电光斜照,可以较早发现晶状体灰白色的车轮状混浊。
根据白内障诊治指南,建议视力下降到0.3的患者尽快手术,对视力要求较高的患者,在视力下降到0.5时即可考虑手术。此外,核性白内障提倡及时手术,因混浊晶状体核会越变越硬,微创手术很多时候已经无法乳化晶状体,只能是改大切口手术。少数多发白内障的患者,如后囊下白内障伴发皮质性或核性白内障,在发病早期即会影响视力,也建议早些手术。
手术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
目前,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治疗白内障的最先进手术方法。医生在患者角膜缘处开3毫米的极小切口,将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吸出,然后植入一枚折叠人工晶状体,全程只需十余分钟。由于切口小,不需缝合,术后视力恢复快,患者接受度较高。
霍丽君介绍,国内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在临床开展超声乳化手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患者术后视力普遍可恢复到0.5-0.6,理想的甚至能达到0.8-1.0。“现在的手术技术是一样的,主要区别在人工晶体,临床医生更推荐的是黄晶体。”
据了解,黄晶体由于应用了特殊工艺,可以自然地过滤紫外线等蓝光,更接近于人体晶体,但黄晶体的价格较普通人工晶体高,患者一般需自费加价。
手术前,患者一般需要滴用抗菌素眼药水2-3天,每天用药4-6次,部分患者术前尚须滴用非甾体类药物以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术后一个月也需用抗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眼药水,术后一周、1个月、2个月原则上要求回院复诊。
“患者在做白内障手术时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保证术后有充分的休息时间。”霍丽君强调,因为手术切口需要时间愈合,术后一月应避免眼睛入水,术后2周患者最好不要做家务,避免灰尘污染眼睛,不去人多的地方。“可以多到绿化好、空气好的公园里散步,太阳强烈时,在户外活动的老年人最好佩戴墨镜。”霍丽君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