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治疗通过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减轻肝脏炎性损伤以实现肝功能的持续稳定,间接改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及肝脏损伤,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从而预防HCC的发生。
乙肝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2类:核苷类似物、干扰素。
1)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其抗病毒机制: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是干扰素发挥其生物作用的关键。当有活性的干扰素与干扰素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一系列蛋白质,发挥抗病毒和增强抗病毒免疫的作用。干扰素可以刺激细胞产生多种直接抗病毒蛋白,直接灭活或水解病毒。更重要的是增强抗病毒的免疫功能,达到持久抑制病毒的目的。该类药物的优点: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情阶段:病毒载量低于10^9、高ALT水平、HBeAg低滴度、女性、非母婴传播、病程短。
2)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其抗病毒机制:核苷(酸)类似物针对的是病毒的聚合酶(Polymerase)。RNA病毒复制所需的RNA复制过程和逆转录病毒复制所需的逆转录过程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因此病毒如果要复制,必须用自己的聚合酶,如RNA病毒的RNA复制酶(RdRp)和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RT)。而核苷(酸)类似物通过选择性的抑制病毒的聚合酶来阻止病毒的复制。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三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但是也有疗程不固定、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肾毒性、横纹肌溶解症等的缺点。其适应症包括: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失代偿性肝病、肝移植患者;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携带乙肝病毒且需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晚期妊娠伴有肝炎发作的慢乙肝女性患者。
一些研究评价了干扰素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C发病率的影响,大量效果更为显著,可能与欧洲HCC发病率较低有关。另有一项针对名乙肝患者的研究分析结果提示,核苷类似物长期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延迟成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长期并发症,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HCC和死亡等,存在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应尽早行抗病毒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