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我国是世界上青光眼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该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约九成患者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很多患者在确诊时为时已晚,最终丧失了光明。
不可逆致盲因素排第一调查显示,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青光眼,不知道青光眼会导致失明,不知道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患者属于青光眼高危人群。据统计,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因素,仅次于白内障。由于白内障可通过治疗复明,而青光眼是一种可能导致永久不可逆性失明的疾病,因此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因素,因青光眼引起双眼失明者占全球盲人总数的50%。
近年来,青光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有关统计显示,年全世界青光眼患者已达万人,其中1/3都在我国。预计到年全世界将有万人因青光眼而单眼或双眼致盲的患者。
症状或有或无青光眼主要因为眼压超过了视神经所能承受的程度,造成视神经萎缩,视野逐渐缩小,最终导致失明。其主要症状有视物模糊,眼胀,头痛或眉弓痛,看灯光有彩虹样圈(虹视),视物遮挡,视野范围缩小;急性发作时视力下降,头痛、恶心、呕吐,诱因一般有劳累、生气、季节更替、情绪波动等。有些类型的青光眼也可无任何症状。
首都医科医院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任王涛教授介绍,从婴儿到老年人,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青光眼。它不是单一的疾病,类型主要有4种: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混合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最多见,它又分为两类:闭角型青光眼以及开角型青光眼,这两种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常见的类型。其中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眼球结构异常所致,患者的瞳孔阻滞,或患者虹膜根部肥厚、前移,导致前房角关闭、房水流出困难、眼压升高而引起青光眼,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开角型青光眼主要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20~50岁之间发病较多。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时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往往到晚期,患者视野有明显损害时方能发现,是视力的“隐形杀手”。许多眼科大夫更是把青光眼称作是“盗取视力的小偷”。
早期信号须警惕王涛提醒,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早期信号,发现眼睛有问题要及早就医。根据青光眼的不同类型,他提出了特别需要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影响特点,并在活体眼上证实了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病与晶体赤道部、睫状突以及玻璃体前界膜相关,并提出了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新的分类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局部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前后眼前段结构的改变进行研究,对睫状肌麻痹剂在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进行验证并得到循证医学的依据。对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类型进行研究,得出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和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鉴别诊断的要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年的《中华眼科杂志上》,共4篇,这些文献被广泛引用,成为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的重要文献,对临床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获得卫生部参天眼科医生奖。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等奖(第3位),获奖题目为:“虹膜睫状体相关疾病诊治技术研究及相关设备研发”;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等奖(第6位),获奖题目为:“睫状体相关疾病的形态和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等奖(第2位),获奖题目为:“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
来源:《中国医药报》
责任编辑:宋雅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