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
o(=·ω·=)m
听说好文跟好音乐更配哟
如果您有想听的歌曲
可以后台给我们留言哈
红眼
正常情况下,通过眼球表面透明的球结膜,可见到白色的巩膜。球结膜和巩膜上组织的血管均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故在眼球正常时血管并不明显。发生病变时,血管扩张充血或出血,眼球表面出现全部或局部的红眼(redeyes);红眼是眼部许多疾病常有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婴幼儿,往往不能自述其眼病的症状,而由他人发现其眼球发红,从而引起对眼病的注意。因此,当眼球出现红眼,应认真检查、及时诊断和处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炎症1细菌性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2病毒性
(1)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2)流行性角结膜炎。
(3)急性滤泡性结膜炎。
3衣原体
沙眼(trachoma)。
4过敏性
(1)泡性结膜炎。
(2)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二)外伤性(1)结膜、角膜异物。
(2)结膜下出血。
眼球表面的血液供应来自眼睑动脉弓及前睫状动脉。眼睑动脉弓经过睑板供给睑结膜、穹隆结膜及距角膜缘4mm以外的球结膜,称为结膜后动脉。前睫状动脉在角膜缘外3~5mm处穿入巩膜,但其末支的细小血管不进入巩膜,继续前进,组成角膜周围的血管网,供给角膜缘周围及其附近的球结膜,称为结膜前动脉。当这些血供部分的组织发生炎症或血管受损破裂时,可引起局部充血或出血。因而在眼球表面可出现红眼症状。
二、诊断(一)病史搜集婴幼儿眼病史,应着重向家长或老师了解。首先了解红眼起病是否急骤或逐渐发生。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眼部有无分泌物、畏光、流泪、眼痛及视力障碍等。通过了解视力减退的速度和程度,可推测红眼所反映的病变的严重性,为外眼疾病或为内眼病变。并应了解有无伴随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咳嗽、流涕以及头痛等症状。了解有无传染性眼病接触史、发病季节以及有无眼外伤等历史。
(二)症状分析1.红眼伴有异物感及烧灼感,或伴有轻度畏光流泪等症状,而无视力障碍时,应考虑有急性结膜炎的可能性。
2.观察眼部分泌物性质和量的多少。如眼部出现红眼并伴有大量脓性或脓黏性分泌物,晨起时,分泌物黏着而不能睁眼,个别患者有血性分泌物,多为细菌性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如分泌物量不多,且为水样或带黏性者,多为病毒性结膜炎。
3.红眼伴有严重的异物感,并合并有畏光、流泪、眼痛时,应考虑结膜异物或角膜异物存留,或为急性角结膜炎等。
4.眼球出现红眼而无分泌物、畏光、流泪、眼痛等炎症症状,红眼局限在球结膜的全部或某个部位者,多为结膜下出血。
5.红眼伴有畏光、流泪、眼痛及视力障碍时,应考虑角膜炎。如若眼部疼痛放射至眼眶部,角膜后有沉着物,房水混浊,瞳孔缩小,形不规则时,多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如果以上刺激症状出现,视力明显障碍,前房或玻璃体积脓,伴有眼压降低,则应考虑为眼内炎。
(三)检查1局部检查
首先检查视力,了解视力正常抑或减退。对于年龄过小的婴幼儿不能测量视力,但应客观了解其视力的大致情况。然后在自然光下观察红眼是充血、淤血或是出血。如为充血,应区别是深充血或是浅充血。深充血靠近角膜缘最显著,成放射状,距角膜缘越远充血越少,色深红,推动血管时血管不动。这种充血亦称睫状充血,是角膜或眼球前节内炎症的标志。而浅充血亦称结膜充血,充血在穹隆结膜部最显著,越近角膜充血越少,其色鲜红,血管分支呈网状,在推动结膜时血管随之移动。浅充血反映结膜炎症或眼睑的炎性病变。区别深浅充血对临床上的鉴别诊断有极重要的意义。此外,尚需检查眼部有无分泌物,注意观察眼分泌物量的多少以及分泌物的性状。
2全身检查
检查有无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征。
3实验室检查
作结膜分泌物或涂刮片的细胞学检验,对红眼的病因诊断是有必要的。如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则查见多形核细胞,如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或流行性角结膜炎,可查见单核细胞,如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则可查见嗜伊红细胞。
三、鉴别诊断(一)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本病常发生在新生儿或婴幼儿,其传染性特强,如预防处理不当,极易扩散流行。由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通常为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柯-魏(Kock-Week)双杆菌及白喉杆菌等。起病急,常为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多有接触史。患眼有异物感及烧灼感,可伴轻度畏光和流泪,视力一般无障碍。眼部呈典型的浅充血,分泌物量多,为脓性或脓黏性,少数患者有血性分泌物,有时在睑结膜面形成乳白色假膜,如拭擦去后其下结膜呈绒状充血,表面可渗血。儿童常伴有眼睑极度红肿。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程约为5~7天。诊断本病应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疾病相鉴别。但后两者在儿童中均很少发生。
本病的治疗应以预防为主。患者毛巾、手帕应煮沸消毒,并认真隔离,避免接触传染。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boricacidsolution)洗眼。眼部滴抗生素眼液,如0.5%阿米卡星(amikacin)、利福平(rifampicin)、氯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各种眼液,每2小时滴一次,睡前涂0.5%红霉素眼膏。忌用纱布包扎眼睛。
(二)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本病系微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感染所致。咽结膜热由腺病毒(adenoviruses)引起,患者多有接触史,潜伏期约24小时左右。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易发生暴发性流行。患者常双眼同时受累,眼部有明显的异物感、畏光(photophobia)、流泪(intears)及眼部疼痛等症状。分泌物为黏液性。视力一般可无障碍。结膜呈典型浅充血,约3/4患者有结膜下出血。用裂隙灯荧光素检查角膜,有时可见细小点状的上皮脱落。少数患者有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程一般约7~10天。
本病局部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常无疗效,但可防止继发感染。治疗可滴0.5%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每日4次,发病初期不宜使用激素治疗,但后期可用0.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每日4次,以减轻症状。
(三)流行性角结膜炎本病由腺病毒引起,潜伏期约5~12天。患者有明显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红眼呈典型的浅充血。可有眼痛和视力减退。发病后7~10天常出现较粗大的角膜点状浸润,且多居于角膜中央部,故视物模糊。病变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本病的治疗,基本上与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相同。
(四)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主要是由腺病毒引起,常在游泳时经水传染,故称游泳池性结膜炎。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为双眼受累。眼部有明显的异物感及发痒不适,故患儿常眨眼。检查结膜有浅充血,在睑结膜上可见大小一致,质地透明,边界清楚的滤泡,主要分布在下睑结膜。本病一般不累及角膜,亦不影响视力。治疗本病局部滴用抗病毒类药物,可有一定效果。病愈后结膜滤泡消失,不遗留瘢痕(scar)。沙眼亦有滤泡性结膜炎、角膜炎。
(五)泡性结膜炎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本病可能为体内结核感染或肠道寄生虫毒素引起的眼部过敏性(eczematous)炎症。患者肺部可有陈旧性结核病灶。多发生在抵抗力差、营养不良、居住环境阴湿、卫生条件较差的患儿。多在春秋季发病,易反复发作。患者眼部有异物感。病变累及角膜则有畏光、流泪及睑痉挛。检查结膜或结膜角膜缘上,发现有单个或多个稍隆起的粟粒状的灰黄色小泡,其周围的球结膜有局限性放射状充血。小泡位于球结膜上者,叫做泡性结膜炎;位于角膜缘合并有角膜浸润者,称为泡性角结膜炎;位于角膜上者,常带入一束血管,称为束状角膜炎。前者球结膜充血为浅充血,后者可出现深充血。如果球结膜、角膜缘和角膜上都长了小泡,则称为泡性眼炎。小泡可破溃形成浅层溃疡,数日后可自行消退吸收,不遗留瘢痕。但角膜上长了溃疡,则常遗留瘢痕,个别可向深层发展使角膜穿孔。如角膜瘢痕在瞳孔区,则会影响视力。治疗本病可局部滴用0.5%醋酸可的松眼液每日4次,涂1%氯化氨基汞眼膏每日2次。并口服维生素B2,C。
(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为一种过敏性疾病,患者为青少年,每年春季反复发作,充血加重,眼部奇痒。睑结膜型病变不侵犯上穹隆结膜,睑结膜上有较大而扁平的乳头,质地硬,色淡白,排列如砌路的卵石。角膜缘型者在角膜缘两侧附近球结膜呈现黄色增厚隆起并遮蔽部分角膜缘,不侵及瞳孔区。结膜分泌物或上皮涂片查见嗜伊红白细胞,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治疗可用2%色苷酸二钠溶液滴眼,也可与0.5%醋酸可的松液联合应用。
(七)眼外伤多种眼外伤均可引起红眼症状,儿童最常见的几种引起红眼的眼外伤,主要有:
1结膜角膜异物
儿童的特点,眼部异物多为泥沙类。结膜异物常附于睑结膜上,尤其多在睑板下沟部,故检查时须将上睑翻转,充分将穹隆结膜暴露,然后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将异物揩除。如异物在结膜囊内细小而量多时,则应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以清除异物。患儿有角膜异物时,眼部刺激症状较重,有明显的畏光、流泪、睑痉挛和眼痛等。检查除见结膜充血外,角膜表面可见异物附着,细小异物需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才能发现。由于刺激症状较重,患儿不易配合检查和治疗,故在诊治前于结膜囊内可先滴入1%丁卡因作表面麻醉,然后进行诊治。对较为深在的角膜异物,需用异物刀或消毒针头剔除。取出异物后,眼部涂0.5%金霉素眼膏,以防止继发感染。
2结膜下出血
常发生于眼部受钝挫伤或头面部静脉严重充血时,特别是易发生在患有百日咳的儿童。出血由于结膜的小血管破裂所致,在结膜下显现出边界清楚的红色出血斑。出血多者,球结膜呈紫色隆起。患者除有红眼症状外,无其他特殊不适症状,视力也多无影响。一般在2周后,出血可自行吸收消散,无需特殊治疗。
图文改编自: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
更多精彩尽在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
儿科症状一网打尽,儿科医生人手必备
更多实拍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
人卫儿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