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组以视乳头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视神经对压力损害的耐受性也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在房水循环途径中任何一环发生阻碍,均可导致眼压升高而引起的病理改变,但也有部分患者呈现正常眼压青光眼。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临床上根据病因、房角、眼压描记等情况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
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干扰了正常的房水循环而引起的,如眼外伤所致的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等,其致病原因均较为明确。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变异所致。
病因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增高的眼压通过机械压迫和引起视神经缺血两种机制导致视神经损害。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眼压升高并非青光眼发病的唯一危险因素,部分患者眼压正常却发生了典型的青光眼病理改变,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眼压虽得到控制,但视神经损害仍然进行性发展,说明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与青光眼发病有关,如眼球局部解剖学变异、年龄、种族、家族史、近视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临床表现原发性青光眼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又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眼内房角突然狭窄或关闭,房水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房水涨满,眼压急剧升高而造成的。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急剧,急性发病前可有一过性或反复多次的小发作,表现为突感雾视、虹视,伴额部疼痛或鼻根部酸胀。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眼痛、畏光、流泪、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急性发作后可进入视神经持续损害的慢性期,直至视神经遭到严重破坏,视力降至无光感且无法挽回的绝对期。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病年龄30岁以上。此型发作一般都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及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等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可失明,检查时眼压可正常或波动,或不太高,0~30mmhg,眼底早期可正常,此型最易被误诊。如此反复发作,前房角一旦粘连关闭,即可形成暴发型青光眼。
早期症状有四种:①经常感觉眼睛疲劳不适。②眼睛常常酸胀,休息之后就会有所缓解。③视物模糊、近视眼或老花眼突然加深。④眼睛经常感觉干涩。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5%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常是疾病发展到晚期,视功能严重受损时才发觉,患者眼压虽然升高,前房角始终是开放的。
检查1.基本检查项目
(1)眼压正常眼压范围在10~1毫米汞柱,若眼压超过1毫米汞柱,或双眼压差值大于5毫米汞柱,或4小时眼压差值超过8毫米汞柱,则为病理性眼压升高。测量眼压的方法有多种,目前公认Goldmann压平眼压准确性相对最好。
()房角通过房角镜检查直接观察房角的开放或关闭,从而区分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
(3)视野视野检查是诊治和随访青光眼治疗效果的最重要的检查之一,包括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检查。
(4)视盘通过眼底镜、裂隙灯前置镜或眼底照相的方法,观察“杯盘比C/D”的大小、盘沿有无切迹、视盘有无出血、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无缺损等。
.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
该项技术可在无干扰自然状态下对活体人眼前段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进行动态和静态记录,并可做定量测量,特别对睫状体的形态、周边虹膜、后房形态及生理病理变化进行实时记录,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特别是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资料。
3.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
该机采用了低能辐射扫描技术,实时图像记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通过共焦激光眼底扫描,可透过轻度混浊的屈光间质,获得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视网膜断层图像,能准确记录和定量分析视神经纤维分布情况、视盘的立体图像,并能同时检查视盘区域血流状态和完成局部视野、电生理检查,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病情分期及预后分析均有重要价值。
4.定量静态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青光眼出现典型视野缺损时,视神经纤维的损失可能已达50%。计算机自动视野计通过检测视阈值改变,为青光眼最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图形视觉电生理PVEP、PE-RG检查,在青光眼中有一定敏感性及特异性,如将上述两种检查结合起来,能显著提高青光眼的早期检出率。
诊断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根据典型病史、症状和眼部体征,诊断多无困难,房角镜检查显示房角关闭是重要诊断依据。应注意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相鉴别。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经常有眼胀头痛、视疲劳,虹视雾视等症状尤,在傍晚或暗处、情绪波动时明显者。检查眼压中等度升高、周边前房浅、房角为中等狭窄,眼底有典型的青光眼性视盘凹陷,伴有不同程度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早期多无自觉症状,若眼科检查发现眼压增高、视盘损害、视野缺损三项中有两项以上为阳性,房角镜检查显示房角开放,即可初步作出诊断。
用药治疗青光眼中医治疗方法本病治重在肝。在急性发作期,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理气、降逆、化饮等法,视其脉证,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合施,勿拘一端。俟病势得缓,治宜培补肝肾为主,佐用泻火、平肝、熄风等法。
(一)辨征选方
1.肝经实热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熄风。
方药:绿风羚羊饮(《医宗金鉴》)加减。羚羊角粉0.5~1g(冲服),玄参15g,黄芩9g,知母9g,车前子15g,茯苓15g,大黄10g,桔梗10g,细辛3g,防风3g。若热盛者,加龙胆草、钩藤,以增强清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加竹茄、法半夏、天竺黄,以降逆止呕。
.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和胃。
方药:丹桅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9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薄荷6g,生姜10g,丹皮9g,桅子9g,黄连10g,吴茱萸3g。着郁滞较甚,加香附、青皮、金铃子;目痛甚且红赤较剧者,加石决明、草决明、夏枯草;呕逆较剧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强降逆止呕之力。
3.肝阳上亢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羚羊角粉1.5g(冲),钩藤1g,桑叶9g,菊花1g,生熟地各4g,白芍30g,川贝母6g,茯神1g,竹茹15g,怀牛膝5g,生石决明0g。若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五味子、山茱萸;火盛者,加知母、黄柏、夏枯草:心烦不寐者,加栀子;生牡蛎、炒枣仁。
4.痰火动风
治法:泻火逐痰,平肝熄风。
方药:将军定痛丸加减。大黄10g,黄芩10g,白僵蚕10g,陈皮10g,天麻6g,桔梗6g,青礞石0g,白芷6g,薄荷6g,半夏10g。痰火盛者加芦荟、桔络、制胆甫星,以增强降火逐痰之功;胸脘满甚者去桔梗、白芷,加泽泻、炒莱菔子、白芥子。
5.饮邪上犯
治法:温化寒饮,降逆止痛。
方药:吴茱萸汤(《审视瑶函》)加减。姜制吴茱萸1g,人参1g,炙甘草6g,川芎10g,茯苓0g,白蓝10g,广陈皮10g。呕逆较甚者,加半夏、细辛以增强化饮降逆之力;头痛甚者,应用川芎、吴茱萸;胸闷纳差者,加苍术、白蔻仁;四肢逆冷者,加熟附片、桂枝。
6.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五苓散(《伤寒论》)加减。猪苓10g,茯苓1g,白术1g,泽泻10g,赤芍10g,牛膝10g。若食少纳差者,加焦三仙、薏苡仁、陈皮。
7.心肺气虚
治法:养心益气。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炙甘草1g,生姜9g,党参9g,生地10g,麦冬10g,五味子I0g,当归1g,川芎9g。若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远志、柏仁。其他疗法
1.点眼法:有以下几种。
(1)1%葛根素滴眼液:每日次,持续用药。本品主要使睫状突血管收缩,减少房水分泌而降低眼压同时应注意两点:①少数病人血压轻度下降,故低血压病人应慎用;②少数病人滴用后有异物感,经1~分钟即可缓解,可继续用药。
()1%槟榔碱滴眼液:重症每15~30分钟滴眼1次。瞳神缩小后每日滴3~5次。亦可用摈榔碱药膜,每日~3次,将药膜置于下睑穹窿处,待其自行溶化。15分钟则瞳神开始缩小,可维持6~8小时。
(3)抗青膏:点15分钟开始缩瞳,45分钟瞳神缩小。
(4)1%丁公藤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外敷疗法:黄连粉适量,研成细未,调水成糊状,敷足心(涌泉穴)。
.外涂疗法:双明散:石决明、草决明各等份,研未,水调成糊状,涂太阳穴。
青光眼西医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而且青光眼引起的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后果极为严重。一般来说青光眼是不能预防的,但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终生保持有用的视功能。因此,青光眼的防盲必须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青光眼是一组威胁视功能,主要与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征群或眼病,即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所能承受的限度,将带来视功能损害。最典型和最突出的表现是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缩小,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
治疗措施
●注射维生素B
如果紧张是主要因素,可注射维生素B,效果不错,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激光疗法
假使药物治疗仍无法控制病情,则在采取其他外科手术前,不妨试试激光疗法。新的测试已显示激光疗法对广角性青光眼(openangleglau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最好的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