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眼科杂志》年第11期
青光眼是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术后青光眼起病时间不一、各研究随访时间不同,故报道其发生率在15%~45%[1,2,3,4,5]。
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属继发性青光眼。根据起病时间不同,以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为界,可分为术后早期和晚期青光眼[3,6,7];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前者根据房角关闭的机制又可进一步分为瞳孔阻滞、高褶虹膜综合征、睫状体阻滞、晶状体异常等类型[8],其中最常见者为虹膜前粘连所导致的瞳孔阻滞,多发生于术后早期[9];后者房角开放,可发生在术后数月、数年或数十年,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慢性炎性反应影响小梁网发育、残余晶状体或玻璃体产生毒性或堵塞房角、眼部发育异常导致白内障合并房角发育不良等[1,7]。因此,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早期青光眼多为闭角型,晚期青光眼多为开角型。
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良与手术技术的提高,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率显著降低[10];而术后开角型青光眼常因发病较晚,症状隐匿,年幼患儿不配合检查或表述不清,极易漏诊,是影响患儿远期视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现就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的诊断标准、眼压测量和随访、危险因素、治疗以及预后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一、诊断标准
早年的部分研究仅根据眼压升高诊断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或凭借医师的经验加以判断,并给予治疗,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年婴儿无晶状体眼治疗研究小组(infantaphakiatreatmentstudy,IATS)[11]根据眼压和眼部体征,首次将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高眼压相关疾病分为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疑似青光眼与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12,13]。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青光眼的定义:眼压≥21mmHg(1mmHg=0.kPa)合并以下至少一项解剖改变:(1)角膜增大;(2)双眼不对称进行性近视眼合并角膜增大和(或)眼轴增长;(3)视杯进行性增大,杯盘比值增加0.2及以上;(4)须采用手术控制眼压。疑似青光眼的定义:停用糖皮质激素后2个以上时间点眼压≥21mmHg,或使用药物可控制眼压且无上述解剖改变。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青光眼和疑似青光眼。
对于发生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的患儿,房角镜检查、UBM检查[14]均可用来确认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的类型,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二、眼压测量和随访
(一)眼压测量方法
使用不同眼压计、年幼患儿配合度差、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增加[15,16]等因素,均可使眼压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产生偏差。Goldmann压平眼压计是目前公认的眼压测量的金标准,用于测量年长可配合患儿的眼压。而对于年幼欠配合患儿,可在口服或灌肠水合氯醛麻醉下,使用Tono-Pen眼压计、Schi?tz眼压计、Icare回弹式眼压计等,必要时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检查[17]。近年来,Icare回弹式眼压计因其测量方便、快速,患儿舒适度高而颇受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